葬礼礼仪各不同,回礼知多少?
假如把一个生命的诞生比喻为春季的开始的话,那么,死亡便是相当于一年中的岁末。
死亡是人生最重大的节点,而葬礼则是死亡在这世间最终的纪念。
不同国家,不同地区葬礼的风俗习惯有所不同。
在英美国家,葬礼不但是一个令人伤心的仪式,并且也是一个十分昂贵的仪式。
在这样情况下,美国人很早规划自我的后事。对于相当多家庭来说,提前规划特别重要,起码在丧亲的打击以外不必过多考虑眼下的生存问题。
葬礼毕,人们便向遗体告别,然后用灵车将逝者送往墓地安葬。
葬礼毕,逝者的宾朋平常还要和逝者的家属共同吃顿饭,表明对逝者的同情和慰问。与往常不同的是,这顿饭不是由主人款待,而是由顾客们自带食物。
犹太教在举办葬礼时,反对所有形式的铺张。正统的犹太教徒,在葬礼这天只请顾客吃煮得很老的鸡蛋和盐。
蛋同“复活节彩蛋”一样。是复活的象征,盐在古老的传统中则象征着不朽。
日本人在办丧事过程中及丧事完了之后,要向吊唁者、僧侣、牧师、以及其他帮助料理丧事的人表明感谢或回礼。
对前来参加"守灵式"的人要设便宴招待;
对司机或火葬场的工作人员等通常要用写上"志"的小纸袋装上一两千日元酬谢;
对僧侣,要根据诵经的次数、时间的长短等来付酬金。
酬金的金额有的时候是通过联系人已事先商定,届时装在写着"御布料"、"御经料"纸袋中敬送。
接收奠仪的家属在七七法事后,要回敬同事、朋友一些小礼品。
回礼通常会做成礼盒形式。是洗澡巾、被单、毛料、白布料、陶器、漆器、茶叶等礼品。
中国
与其他文明形态的丧礼相比,中国以儒家为主导的死亡礼俗有着更为特殊的品性。
中国古代的丧葬礼仪主要是由《周礼》来确立的,历代尽管有变化有损益,但基本内容和方法没有大的改动。
到唐朝的建立,唐玄宗制订了《大唐开元礼》,法制和礼制中都相关于殡葬的具体规定。
中国在进入近现代社会之后,丧葬礼仪经历了巨大的变化过程。
1918年11月23日,为了提倡新文化,著名文化人士胡适在办理妈妈的丧事期间在几个环节作了一次尝试性的改革,如简化了讣文,不接受亲友赠送的冥器,只接受香与挽联之类的物品等,慢慢发觉演变为当代的殡葬体系。
而葬礼的回礼,是殡葬礼仪中十分特殊的一环。这是传承下来的一种特殊文化,各个地区差距很大,就是相隔数十里,一些讲法和做法也不尽相同。收到丧事回礼没有不吉利。地域不同礼品也会不同,是丧事家人的酬谢和祝福。
圆满人生特制的葬礼回礼
礼盒里面有寿碗、毛巾、肥皂各一份。